[診斷理論] 如何教臨床推理?

從案例報告學習臨床推理之理論。2010年美國一般內科雜誌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做了一項創舉,他們用案例報告導入臨床推理之理論。以照片為例,臨床故事用粗體字,醫師推理用一般字體,然後他們加上一段分析醫師推理的背後理論,用斜體字表示。這樣的呈現,使讀者不但明白專家思路過程,還了解推理之理論。這種教學型式突破"臨床推理很難教"之困境。此模式推出之後,被美國各大醫學中心引用。我選8篇代表性文章置於學術資源內。讓有志於此道者觀摩,若要看實際教學如何進行,可參加105年3月25日(星期五) 09:00-16:00之課程:  醫師診斷能力提升工作坊 2.0臨床思考能力

JGIM簡報1

(如果你看完覺得有道理,按個讚,使觀念傳遞出去。)

 

Written by CS LIN, MD, Assistant Professor.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的類型

認知偏差的類型

認知偏差大部分來自「快思」「Type I process」 ,因為這個歷程缺乏理性分析。但是認知偏差也有可能在「慢想」「Type 2 process」時發生,例如分析思考時,使用不合時宜的策略或指引。所謂不合宜的策略,如使用「排除最壞臨床診斷」的思考策略時,可能把每個腹痛血便的老人當SMA occlusion來排除,因此會過度診斷或浪費資源,而錯失簡單的診斷(Base-rate neglect)。但如何在診療的當時就知道有無犯下認知偏差,這是很難的課題,大多數時候也只是事後才能得知。用以下列表格說明來常見的認知偏差。

繼續閱讀

[診斷理論] 讓病人參與醫師診斷過程-Institute of Medicine 2015年的建議

第八屆美國「提升醫學診斷能力」年會在2015年9月27~29日於華盛頓D.C舉行,共有15國,約300名醫護相關人員參加。自1999年,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發表「To error is human」這本報告,全球開始注意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今年IOM又推出「Improving Diagnosis in Health Care」這本報告,在此次華盛頓D.C的會議中,不同專家從各個面向:如教育、政策法律、團隊合作、電腦資訊及工作環境系統工程等探討落實IOM的目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