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差的類型
認知偏差大部分來自「快思」「Type I process」 ,因為這個歷程缺乏理性分析。但是認知偏差也有可能在「慢想」「Type 2 process」時發生,例如分析思考時,使用不合時宜的策略或指引。所謂不合宜的策略,如使用「排除最壞臨床診斷」的思考策略時,可能把每個腹痛血便的老人當SMA occlusion來排除,因此會過度診斷或浪費資源,而錯失簡單的診斷(Base-rate neglect)。但如何在診療的當時就知道有無犯下認知偏差,這是很難的課題,大多數時候也只是事後才能得知。用以下列表格說明來常見的認知偏差。
常見認知偏差的類型、定義與例子
類型 | 定義 | 例子 |
1.Anchoring effect
定錨效應 先入為主 |
在診斷早期,心中鎖定臨床表現中的凸出顯著的症狀,即使後來出現新的診斷證據,仍未被採納。
|
|
2.Availability
現成偏差 |
會被最近的事件影響,而使判斷產生偏差。例如:發生空難之後,覺得坐飛機很危險。 | 遇到一次主動脈剝離,之後幾天做CT的次數會增加。 |
3.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應 |
同一種疾病,如果用不同陳述表現,會影響醫師的判斷選擇。也就是大腦會被外在的表述方式所『框架』,而喪失理性的判斷。
|
兩種想法方向
A.打顯影劑的CT,有99%沒有副作用 B.打顯影劑的CT,有1%對腎功能有副作用 |
4.Confirmation
附和偏差 |
針對自己已經預想的診斷,尋求支持證據,卻忽略已存在的不相稱證據。
|
老人腹痛、血便,心中懷疑SMA occlusion,安排CT,發現部分腸壁肥厚,於是對此証據放大使用,卻忽略SMA沒有阻塞的現象。結果非缺血性異常。 |
5.Diagnostic
momentum
貼標籤 |
不確定的原始訊息傳遞後,逐漸變質而成診斷。
被前一位資料提供者或看診醫師的診斷影響,由不太確定至深信不疑的診斷。
|
太太:「我擔心你有心臟病」
病人主訴:「我覺得自己有心臟病」 EMT報告:「52歲男性疑似ACS」 護士:「ACS病人在12床」 醫師:病歷記載,過去病史有ACS。 |
6.Premature closure
太早結案 |
心中有數個診斷,其中一個有符合病程,就用此診斷,然後停止思考,因此錯失其他診斷。 | 跟searching satisfy不同處,太早結案一開始是有多重診斷在心中。但searching satisfy沒有。 |
7.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典型捷徑 |
對「典型症候」過度偏好,以此為捷徑作為診斷取向,但忽略疾病出現的機率或對證據的品質不夠敏感準確。
|
50歲女性胸痛冒冷汗,D Dimer高,懷疑是PE。但對D Dimer的診斷能力認識不足,結果是Dissecting aorta。 |
8.Search satisfy
滿足偏差 |
當有一項不正常發現時,就取消再追尋其它異常。如第二個異物、其他骨折、併存的其它疾病、吞食自殺的藥物。 | 外傷胸痛,CXR看到clavicle fracture,於是停止思索,卻忽略Rib骨折。 |
9.Ascertainment bias
刻板印象 |
被先前的印象或期望影響診斷。 | 例如:習慣性路倒、酒鬼、精神科病人,以為相同的病因就診。 |
10.Base-rate neglect
機率忽略 |
忽略流行病學上發生的機率。而去選擇機率小的疾病。例如選擇dissecting aorta而不診斷GERD,因為要排除最壞狀況而誤診。 | |
11.Gambler's fallacy
賭徒謬論 |
賭徒再丟10次銅板,每次都是頭朝上,會相信第11次頭朝下的機率很大(但其實仍然是50%)。在連續看完10個ACS之後,醫師可能會認為第11個胸痛病人,應該不會再是ACS。 | |
12.Hind 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差 後視偏差 放馬後砲 |
面臨不確定的新病人,醫師基於過去的經驗有過高或過低的依賴,而造成診斷偏差。「我早就知道會這樣」
|
|
13.Playing the odds
好賭 |
在症狀不明確下或診斷不確定時選擇一個較好(benign)結局的診斷,因為賭嚴重狀況出現機率小。這與排除最壞狀況的策略相反(base-rate neglect) | |
14.Zebra Retreat
斑馬撤退 |
拒絕一個罕見之診斷,因為太罕見了。 |
(如果你看完覺得有道理,按個讚,使觀念傳遞出去。)
Written by LW LIN, MD, MS. & CS LIN, MD, MS.
請問版主,有2018,2019新文章資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