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偏差] 說不的勇氣: 現狀偏差 (Status quo bias)

No, Just No

某些病患期待診斷一擊命中(這當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對病情解釋的改變,不論是嚴重變輕微或輕微變嚴重,都有人感到無法接受(這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實情上,隨著觀察時間的增加,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若能多方面考量(即Compare&Contrast技巧),去除偏誤,通常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診斷。

然而因為改變解釋,可能會造成病患無法接受,使得對診斷說"不",需要莫大的勇氣與心力。對留觀病患延續舊診斷,優點是節省時間心力。缺點是可能因治療或是動向的錯誤,增加留觀,對同一病症有多重對立的解釋,耗費時間心力。(這又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繼續閱讀

[SKED] Episode 3 病人沒說的事 (Things Not Said)

logo

本集內容由侯勝文醫師主講,談到急診在時空限制下,相對較難建立醫病關係,病患也難打開心胸講出心裏的擔心,而在繁忙情境下雙方也易產生誤解。至於如可退掛、可否退掛及是否自動出院,侯醫師提出其目前的作法,但這樣的作法是否能用在各層級不同地域的急診室或不同情況的病人身上,在病人自主、法律、醫療及醫療人力過載等不同面向的考量下,應該還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及討論的空間。但侯醫師拋出這樣的議題,而若能有公開的對話討論,也許會有更合宜的作法。

主站 SimpleKind of ED Podcast 3 

繼續閱讀

教學目標的達成:改變學生行為的策略

當你的教學結束後,如何評估此次教學是否成功?你是用「課程滿意度調查表」嗎?這是很多教研室會做的課後調查項目,但是用來評估教學成效,是一種低階的證據,這不是教學終極目標。教師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是:「學員能將我傳授的知識或技能運用在自己的工作環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反思是每一個從事教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我們辦了幾個場次的「醫師診斷能力提升工作坊」,也是常反省這問題:「學員對於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與技巧,會改變他的診斷思考嗎?」

繼續閱讀

診斷道路上的華生與福爾摩斯

basil-rathbone-402601_1280

繁忙的假日傍晚,60歲的賽蒙先生由女兒陪同,原因是幾天前不小心跌倒撞到左胸,一開始沒什麼不適,但隔天開始會疼痛,但因為今天咳嗽一聲時卻流了鼻血,賽蒙先生自己嚇了一跳,所以跑來急診。住院醫師麗莎醫生問了診,病人並沒有撞到頭部及顏面部,僅有左下胸壓痛,鼻血也止了,現在也無任何生命徵象異常,安排了胸部及肋骨X光,X光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麗莎醫生心理想那流鼻血到底是怎麼回事,可以讓病人回家嗎? 其實主治醫生柏德在診治其他病人的空檔時也偷偷看了賽蒙先生的X光,也觀察到麗莎醫生的苦惱,正好此時急診兒科被掛爆,柏德醫生請麗莎醫生去急診兒科診間幫忙,急診外科所有的病人都留給自己處理。

繼續閱讀

[R1.5系列] Ileus?

Noname

案例: 45歲女性,10年前因不明原因開刀,胃剩下三分之一。今日覺腹脹,腹痛至診所,懷疑腸阻塞轉診至急診。無排氣,嘔吐。KUB/Standing Abdomen X-ray 正常,抽血檢查正常,予止痛後無持續性腹痛。

本文適應症:
⓪ 搞不懂Ileus是什麼,如何診斷,處置,會如何變化。

本文禁忌症:
⓪ 對Ileus治療毫無概念。
⓪ 準備考試。

本文服用方式:
小字為作者雜唸可忽略。

繼續閱讀